網路真的可以討論問題嗎?全民司改運動的嘗試/雨蒼

雨蒼

這次全民司改運動,司改會使用了線上的平台討論相關問題,也讓不少問題能浮上檯面。不過,許多人都很疑惑,網路真的能成為政策討論的好地方嗎?

事實上,在網路上討論問題,很多時候就得跨越三道高牆:無知之牆,不清楚相關的法規、論述;白目之牆,缺乏討論素養,不知道如何有效評論,以及資訊爆炸之牆,相關論述太多而無法解析。

在無知之牆方面,我們需要先整理好相關的資訊,讓他成為容易入口、簡單易讀的資訊,幫助大家了解。在白目之牆方面,透過小編的主動引導,幫助大家能進行理性的討論;最後,透過焦點討論法,我們可以再爆炸的討論資訊之中解析出對方真正的想法,並加以回應。

在此,我們從挑選平台開始,帶大家了解如何建立平台,並成為一個稱職的小編。

挑選平台

我認為,一個好的平台如果要營造良善的討論氣氛,首先板主需要有權限和能力處理人身攻擊的留言。網路討論中的人身攻擊容易引發討論者的情緒,進而引發離題的攻擊,因此是首要處理的標的。在這個問題上,如果板主有權直接修改情緒性的留言,並以私訊的方式通知發言者相應的修改以及原因,就能防範人身攻擊留言引發的情緒與論戰。

不過,就算理性討論,也可能因為涉及不同問題而離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搬移留言」的功能,將離題的留言搬到適當的主題之下。

為了要有這些功能,我們借鑑vTaiwan的經驗,採用了Discourse討論版。這個討論版的板主可以修改其他留言,也能搬移留言,還能標記某些留言為「具體留言」,鼓勵參與者以更好的方式參與討論。

同時,我們的版規也明文規定,使用者發佈的內容不會「對特定族群做出攻擊發言」、「申訴個人案件並請求解決」,這樣板主就可以依據版規處理人身攻擊或是個案申訴的留言。

接著,依據不同的版面,我們可以設定不同的權限。在開放大家提問的版面,我們開放大家開新主題留言;但在深化討論的討論串,我們則設定使用者只能在既有的討論串底下回文。藉著這個方式,我們也能限制使用者在各個討論版的行為。

不過,我們的平台也不是沒有缺點。雖然有這些安全機制,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我們的平台需要比較多的資訊素養才能好好使用。這確實是兩難。不過,在這之間,我個人更傾向於採用好的工具,並引導大家熟悉使用。

接下來,板主又該怎麼回應留言呢?要回應留言,第一步就要先看懂留言。這邊,我們推薦大家使用焦點討論法(ORID)的方式來解讀留言。

焦點討論法

ORID是事實(Objective)、感受(Reflective)、想法(Interpretative)、決 定(Decisional)。其中,大部分的留言涉及到前三者,只要好好分析留言,就能理解這個人依據怎樣的事實、產生怎樣的感受以及想法。

舉例來說,有人留言提到,「民眾對媒體的報導不加思索的接受,恐怕也是台灣司法的問題。司法改革不只有改革法條,也應該改革一般民眾的法律觀念。」前面「民眾對媒體的報導不加思索的接受」可視為客觀事實,而中間的「恐怕也是台灣司法的問題」則是感受;最後的司法改革應當改革一般民眾的法律觀念,則算是想法。

有些留言只提到感受或是想法,就可以依此請他補充客觀事實,以作為他想法的佐證。有了客觀的事實,就能理解他究竟看到怎樣的觀點、想談論怎樣的問題。

像是有人在留言提到,「連正當防衛都要確保歹徒不死,卻無法確保無辜民眾不被歹徒害死」,就可以請他補充他看到的案例,並據此分析後請他表示意見。也有人說,「律師左手受雇辯護,右手評鑑法官,法官法官判決因此荒腔走板」,我們也會具體分析法官評鑑處理的狀況,請他進一步表示意見,釐清他的想法。

透過這種方式,就能讓討論立基於大家都能認可的客觀事實,而避免在空泛的想像或感受上打轉。如果他提到的事實有誤,我們也能在澄清之後進一步請他提供意見。

不過,板主也不是沒有侷限。受限於自己的生活、工作經驗,板主也可能會有偏見。在一則留言中,我誤以為網友要討論的是一般民眾對司法的誤解,但經過進一步溝通,我才發現他想談的其實是法官能對錯誤的法律加以反映。因此,一旦發現錯誤,坦然的面對錯誤並加以修正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當然,面對一些激烈的留言,我也可能會有點情緒。如果遇到這種狀況,我會先去休息幾個小時,再花點時間慢慢把留言看完,並加以拆解,避免自己受到情緒的影響。同時,也要假設對方只是不太會表達想法,不要讓對方的情緒影響自己。

無論如何,正如唐鳳在諮詢的時候跟我們說的,板主就是服務業,宗旨在營造一個讓大家樂於討論、願意說出真話的環境。希望藉著這個方式,讓小編與網路平台可以帶大家跨越三道牆,真的帶領大家討論,並把真實的問題與建議呈現出來。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