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學法律

種一棵法律的種籽

有人這樣形容亞洲的社會:「在香港,一切允許,除非法律所禁止;在新加坡,一切禁止,除非法律所允許;在台灣,一切允許,包括法律所禁止;在中國,一切禁止,包括法律所允許。」這樣的敘述我們該為台灣的自由度高而歡喜,或是為台灣法律精神不彰而憂心呢?台灣的發展過程中,民主多、法治少、口水之爭勝於具體思辯,在鬆綁的過程中我們看到諸多亂象,這些現象固然是面對多元社會必經之道,然而缺乏法治觀念的民眾,守法意願和習慣薄弱,這些問題不但存在而且日益惡化,問題的癥結在習慣於接受「人治」的人民,難以轉型接受「法治」的民主。彷彿人們那把丈量規範的尺早已遺失,事實上沒有法治根基的民主只不過是一種假象,沒有正義平等的自由,只不過是一種權力的擴張和濫用。我們的社會懂得大部分的憂心,自然知道法治的力量要能施展,必須往下紮根,從可塑性極強的孩子,從基層的教育做起,因此公民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更顯得重要。

當我們要將法治的精神和觀念種植到孩子的心中時卻面對了一些問題:首先是孩子所處的社會,是和課本建構的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短視的價值觀使得他們難以知行合一,其次知識是為考試用,不是為生活而用,所以在法律教學上,他懂法律、他會考試、會作答,但實際生活卻是知法違法;另者,自我的人權被侵犯時卻不知如何保護自己,力求救濟。最後,被媒體飼養長大的孩子,嗜腥、嗜血、喜八卦,習慣重口味的他們,對於枯燥的法條,傳統的講述法則難以提起興致。面對上述的問題,透過學習的機制,如何引起學生對「法」的興趣和關心,如何讓學生對法的信念歷久彌堅,臨危不亂,不畏大眾的壓力,使知法成為一種信念,守法成為習慣,行法成為一種態度,這些都是我們推展法治教育所面對的課題。

民間司改會的努力

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政府相關單位致力推動各項政策和計畫,雖然極為努力,但也常流於有心無力,空有計畫之美名,而無具體成效,在一連串的法治教育政策,從未針對法治教育的師資培養、教育素材、教法等方面作系統、深入的研究和發展,空有目標計畫而未對症下藥,治標不治本的發展,實浪費許多時間和資源,反而是民間司改會在這方面能夠針對國內法治教育發展的盲點和弊端,提出較具體可行的作法和措施。

筆者在接觸司改會之前,從未質疑課本上提供的法治教育素材究竟適不適合學生?自己所使用的教法可不可啟迪學生對法律的思考?自己的評鑑方式是否能養成學生對法律的尊重?這些傳統本有的價值觀,都在這一年多來參與司改會的工作與律師、工作人員接觸之後,而有更廣闊的思考。

當「理性」思維的律師碰上「感性」傳道的教師,有許多火花撞擊出來,當不相干領域的「用心」人士結合起來,其產生的力量就更為巨大,而這千頭萬緒的法治教育工作中,我們選擇「教材」、「教法」來作為革新的目標,而電影的教案同時滿足了這兩方面的需求,喜愛看電影的我們就在影片之中展開許多「創意」之旅。

影像的魅力

電影為八大藝術綜合之表現,透過其獨特的語言、戲劇的張力,劇情的鋪陳,散發其獨特的影像魅力,化解法條的嚴肅、枯燥和沈重,讓學生得知法律和許多面向如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有所牽動,深刻體驗法律和自我之間的牽連,它絕不只是停留在課本上的白紙黑字,他反映了社會的種種,每種法律的背後都有個之所以然的原因,它和我們的生活是無法切割的「面」,而電影所呈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則可以彌補傳統的認知教學所缺乏的情意教學,因此借用電影的活潑生動,必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思辯教育的重要

我們對法治教育一向以「認知」為主,重視知識的傳遞或灌輸,而不重視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能力。因此實施法律大會考,以測驗來培養學生的法學常識和素養,就是重視法治教育,以三申五令、記過來要求學生守法就可降低犯罪率,這種威權、威嚇之下的法治教育並非全然沒有效果,只是這種效果是短暫的,得不到學生打從內心對法律的瞭解和尊重。

靠著記憶和背誦,學生可以在法律的測驗得到高分,他也許知道法律規定,卻不願意守法;知道要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可買盜版CD,但在實際生活中,卻與盜版商品為伍。我們的教育體制下常產生知行不一,陰奉陽違的情況,年紀愈大,反而對法律的遵守和信賴程度就越低。這應該是對於法律的信念不夠堅定致使無法產生行動力和實踐力,而信念的鞏固其實是需要砥礪,而其前提要經過「真理越辯越明」的思辯過程;換言之,法治教育不只是政策宣導或法條解釋,它需要討論、思考,透過互動來見證他的意義和價值,所以電影可以引爆學生學習的意願,它所提供的素材可以 作為多元討論的媒介,而其最重要的還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去思考影片中所探討的法律議題和內涵。 所以作為一位教師在討論過程中所提供給學生的絕不是絕對而標準的答案,而是讓學生腦力激盪、深度思考,經過討論、探索,深刻感受、沈澱過,真正認識法律的面貌和內涵,才能養成法律的信念力和行動力,唯有如此守法才能夠成為一種習慣、態度,真正相信法律、依賴法律。

結語

作為國內第一本法律方面的電影教案,在這「製造」的過程中,其實是有很多感觸和感動,看著民間司改會這樣的「司法急先鋒」,一群數不完的有心人,做了這麼多的創舉和改革,能把司法問題從根本做起,投資在「教育」上,實具遠見和開創性,法治教育中的師資教材和教法的研究本是教育界的工作,可是卻由法界的司改會和律師來提醒我們的成長,實在心中有些慚愧,也讓深深覺得憂心解決不了問題,關心不是一種口號,真誠的用行動來實踐,來貫徹才是較務實的作法。

在每一次討論的夜晚和過程,吃著便當,大家義不容辭的投入這個「創舉」,除了感受腦力激盪、交流互惠的重要性,也深深覺得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力資源整合的必要性。才能讓「有心的火苗」越燒越旺,越燒越久,持續對法治教育產生作用,同時,每次的討論,讓身在同質性高的教育圈和外界有些隔離的筆者感受到自己的狹隘和貧瘠,而這樣的自己如何能帶領我們的學生呢?教育圈的老師們有多少人是以「不變應萬變」來教學呢?在接近付梓的時刻,越能感受在「萬事皆備,只欠東風下」的心情下,各位老師們,您們就是最重要的「東風」。

本書之內容經司改會工作人員,多位老師及律師反覆討論而成,教學區的每一部分,都以教師為中心,體貼老師的需求,問題的討論與設計朝向能刺激學生思考、啟迪其探索的動力,以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內涵。影片教學不是新的教學方法,新穎的地方,是我們如何解析影片的教學語言,而我們所謂的創意教案不在於「影片」部分,而是如何運用「影片」這個素材作教學上的運用,我們分析解讀整部影片所訴諸的法律核心問題與價值,不是單一要學生交心得報告,而期待師生能夠共同深入探討每項法律議題背後所牽連社會、生活面的原始面貌,法律是因應人類生活而有的產物,也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它不可能和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層面脫離關係,就如同法律人不可能只懂法律而不涉略其他領域就能成為一個稱職的司法的守門員。

當然,在書中學習專業的法律知識、培養正確的法學態度,除了能學習理性的思維,並期待以感性的人文情懷去拓展法律的視野和明瞭法律的有限性。我們希望這樣一本平民化的法律書籍,能兼顧專業性和普遍性,在看似枯燥、沈重的法條之中,引領些許趣味、生動富有哲思的法外情,共同來關心台灣的司法問題,所以不要狹隘的把它當成一本法律的教材,把這些法律觀點轉化為體的行動在校園之中去活化學生思維,改變他們對法律的刻板印象,讓這些新的嘗試去影響身旁的人,來共同關心這塊土地的成長,基於這樣的觀點,我們希望您能用心閱讀這本書,細心體會影片的內涵,把這股力量傳給你的學生,相信他們會以不一樣的眼神來回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