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學法律

劇情區

影片劇情簡介

這部影片是真人真事改編,敘述外號「颶風」(Hurricane)的拳王魯本卡特(丹佐華盛頓飾),生長在貧窮暴力的普森鎮,為喬治亞州棉花佃農之子,少年時期為保護同伴而傷人,被送入少年感化院,八年後逃出從軍,在海軍陸戰隊習得一身拳技,成為歐州輕中量級拳王。一九六六年因涉嫌新澤西州拉法葉酒吧四人命案,在具有種族歧視的警察和法院的不公平審判下,被判三次無期徒刑。

魯本在獄中為抗議審判不公,拒穿囚衣、拒吃牢飯、不遵守監獄規定作息,並開始研究自己的案例,希望洗刷冤屈爭取自由。但兩次再審敗訴,上訴皆被駁回,於是他將自己的故事和冤屈寫成自傳「第十六回合」,竟獲得許多群眾回應並上街遊行聲援,巴布狄倫更譜成「颶風的故事」一曲演唱,可惜皆未成功。

因魯本的自傳而深受鼓勵的黑人少年拉薩馬丁(Lazarus Martin)和三位加拿大白人朋友(山姆、泰利、莉莎)決心替魯本奔走。根據警方的說法,拉法葉酒吧在深夜兩點四十五分左右發生槍擊命案,兩名兇手衝入酒吧開槍掃射,連續槍殺三人後,開車逃逸。兩名正在附近為偷竊把風的目擊證人貝婁、布德萊在白人警察以違反假釋條例又闖空門罪名威脅下更改口供,作證看到兇手就是魯本和同行的拳迷約翰艾特,樓上的住戶魏派蒂則作證看到兇手開的車,對面的鄰居寇克伸也作證看到兇手。警方說,該酒吧不作黑人生意,所以魯本因「種族歧視動機」而犯案。莉莎等人鍥而不捨追查疑點終於發現新證據。

魏派蒂在1966年指稱「魯本的車和兇車很像他的車尾燈就像蝴蝶結一樣」,但在1976年她卻作證說「魯本的車毫無疑問地就是兇車」,說辭差距過大,莉莎等三人查詢後發現,當時魯本的車是66年的「道奇波列羅」,車尾燈亮起時,只有外側的燈會亮,根本不像蝴蝶結;此外他們發現鄰居寇克伸夫婦是黑人,寇太太說拉法葉酒吧從未拒絕黑人,甚至還可以賒帳,所以「種族歧視動機」並不存在,已故的寇克伸甚至看到兇手並非魯本,但證詞未被偵訊的警察狄培斯採用;最後他們更發現當時白人警察狄培斯更改報案時間,案發當時是兩點二十八分,魯本還在另一家酒吧,等於有不在場證明,狄培斯更改報案時間為兩點四十五分並偽造簽名,致使魯本在腐敗警局和地檢署以及種族歧視下,受法庭審判卻得不到公平正義而遭受二十年冤獄。他們冒險將新證據跳過新澤西州州立法院,直接向聯邦法院提起上訴,終於一九八五年魯本重獲自由,洗刷冤屈,得到遲來的正義。

精采片段

  1. 魯本被判終身監禁,入獄服刑時採取不合作態度,被典獄長禁閉九十天,出現三個自我對話的場景,表現憤恨、害怕、茫然等內心矛盾的掙扎,開始對恨和自由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典獄長你依法居留我的身體,但我沒殺人,我沒有罪,是法律犯了罪,我拒絕穿上罪犯的囚衣

    我的自由不是我被他們剝奪的那一切

  2. 魯本與拉薩在獄中的對話,歷經坎坷的過來人對黑人青年的鼓勵。

    我們必須突破外在的困境

    寫作是一種武器,比拳頭還厲害,不受監獄的限制

    別人教你的有限,你必須自己突破限制」

  3. 魯本與黑人獄友的對話,突顯對白人愛恨的矛盾。

    我失去的一切都是失去在白人手中

    他們不全是壞人

  4. 聯邦法院的審判。

    魯本的律師麥倫:

    魯本的獲罪是因腐敗的警局、地檢署和種族歧視,沒有證據、證人,受到法庭審判卻得不到公平正義

    魯本:

    請求法官回到法律之上的最高原理—正義,仇恨讓我入獄,愛會讓我重見光明

    法官:

    本庭不輕易做出判決,一方面,魯本卡特提出的資料指控檢警雙方種族歧視及隱瞞證據,另一方面,他也經過兩次審判定罪,並由新澤西州立法院判刑。但是,多方面的紀錄顯示,魯本卡特被判有罪是因為種族歧視的動機而不是充足的證據,是因為謊言而不是事實。若是容許他的罪名成立,而這項罪名完全出於種族歧視,就是違反美國憲法,這種冤獄遠比被告被空的罪名來得可怕,因此我命令將魯本卡特釋放,從今天開始。

推薦者短評


 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由善長傳記人物的黑人影星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擔綱,丹佐‧華盛頓從早期「哭喊自由」、「黑朝—麥爾坎‧ X 」到最近的「衝鋒陷陣」揣摩傳記人物內心的掙扎、情感之細膩,依此片果然為他掙得金球獎和柏林影展影帝頭銜,可謂實至名歸。導演諾曼‧裘森(Norman Jewison)以倒敘手法平時訴說拳王以監獄為家的童年到功成名就的全盛時期,一夕之間被誣陷入獄,在監獄中身心折磨,從怨恨昇華到體悟人生至理的過程。娓娓道來,雖無聲光刺激、高潮起伏的橋段,卻讓人有一股從憤怒、無奈、沈重到釋放的感覺,更能貼近感受一個遭受二十年冤獄、人生大半歲月皆在牢中度過、從世界拳王到被遺忘的罪犯,卻能在最艱難環境不斷學習,最後拋棄怨恨,體會自由和愛的真諦。

本片由三條主線構成,主線一敘述魯本卡特在種族歧視環境下成長經驗,到鍥而不捨獲得拳王為止;主線二描述拉法葉酒吧命案經過、審判及魯本入獄的過程,到魯本在獄中如何研究案例為自己辯護到上訴被駁回瀕臨絕望為止;主線三描述黑人青年拉薩馬丁接受三位白人朋友援助及魯本鼓勵而力爭上游的過程,到他們為魯本奔走最後終於洗刷冤屈、真相大白。主線一、二顯示種族歧視問題,主線二、三強調法律與正義的關係。

黑白種族歧視議題常在好萊塢電影中出現,從丹佐‧華盛頓所主演一系列電影亦可看出,或許也反應種族問題在美國仍是各棘手、爭議性的問題。即使美國憲法明示禁止種族歧視,但影片呈現出在教育、警察問訊、法庭審判(例:法官和陪審團全是白人)到監獄一樣存在白人對有色人種的歧視。讓人不得不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是否真能消除?透過法律是否真能保障平等?

美國法庭電影最能突顯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台灣法庭審判的差別,本片也不例外。比較特別的是片中提到傳聞證據(hearsay)、再審制度(retrial system)、聯邦上訴法院(circuit courts),可配合公民第二冊法院和訴訟程序的課程。

台灣雖然不像美國種族問題如此嚴重,但族群問題尤其是原住民是台灣社會不得不正視的議題。透過此片除了思考法律與正義的關係,應進一步延伸思考我們的社會是否也有像魯本卡特一樣因為膚色和種族的刻板印象而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故事。